10.3760/j.issn:1006-7876.2006.09.012
脊椎旁刺激法体感诱发电位在脊髓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脊椎旁刺激法体感诱发电位(SEPs)在脊髓病变患者中进行脊髓功能判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将诱发电位结果与脊髓MRI结果进行比较,初步探讨该方法在脊髓病变中的生理定位价值.方法 应用脊椎旁刺激、头皮记录的直接SEPs法对脊髓病变患者进行SEPs测定及脊髓传导速度(SCCV)测定.结果 共有96例脊髓病变患者行脊椎旁刺激法SEPs及SCCV测定,男53例,女43例,年龄15~75岁,平均46.78岁.其中脊髓脱髓鞘病36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26例,脊髓病19例,急性脊髓炎10例,脊髓压迫性疾病5例.96例脊髓病变患者均做脊椎旁刺激法SEPs检查,脊髓诱发电位及SCCV的异常率在各脊髓病变中阳性率均较高,总异常率为81.25%(78/96).其中脊髓脱髓鞘病异常率75.00%(27/36),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异常率88.46%(23/26),脊髓病19例中有15例异常,脊髓炎异常率10例中有8例异常,脊髓压迫症5例均异常.共有68例患者做脊髓MRI检查,其中42例MRI异常,26例MRI正常.42例MRI异常患者中35例诱发电位结果异常,26例MRI正常患者中21例诱发电位结果异常.结论 脊椎旁刺激法SEPs及SCCV的测定客观地记录了脊髓病变的异常电生理改变,其异常电生理改变可能会出现在脊髓结构改变及影像学改变之前,可为脊髓病变患者早期脊髓功能性改变提供比较可靠的客观诊断依据,尤其在脊髓MRI少有阳性所见的营养代谢性脊髓病中意义更大.本方法简单、无创、具有可重复性,可在临床中应用.
诱发电位、躯体感觉、神经传导、脊髓疾病、磁共振成像
39
R3(基础医学)
2006-10-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62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