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j.issn:1006-7876.2003.01.034
脑功能损伤与心率变异性的研究
@@ 20世纪80年代Myers发现脑卒中后可出现心律失常,血浆心肌酶增高.1990年Hachinski证实98%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77%的颅内出血和22%的脑梗死患者可出现新的心律失常(房颤31%,室性心律失常8%)[1,2],其中6%因心脏并发症猝死[3].这些情况并不能用既往心脏病史解释,推测与脑实质损伤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关[1,2,4,5].1994年神经科专家Stephen采用观察心率变异(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形式观察卒中患者植物神经活性改变及其与心血管并发症的关系,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6].此后10年,对卒中患者HRV的改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功能损伤、室性心律失常、卒中患者、植物神经、蛛网膜下腔出血、心血管并发症、心脏并发症、脑实质损伤、心率变异、脑卒中后、颅内出血、活性改变、功能失调、形式观、心脏病、心肌酶、神经科、脑梗死、专家、血浆
36
R74(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北京市科委科研项目953304003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