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877/cma.j.issn.1674-3253.2023.04.008
乳头状肾细胞癌单中心11年临床诊治与预后分析
目的:分析不同分型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探讨pRCC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11年1月至2021年10月经微创手术治疗且病理确诊的70例pRC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已排除远处转移,并对患者生存及复发转移情况进行跟踪随访,随访至2021年12月底,以出现疾病进展或任何原因的死亡为终点。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COX回归用于多因素分析无进展生存(PFS)的危险因素。结果:70例患者均诊断为pRCC,包括21例Ⅰ型及49例Ⅱ型,其中男55例,中位年龄57岁。中位肿瘤直径为4.0 cm(Q1~Q3:2.9~6.3 cm)。肿瘤TNM分期:pT1期52例,pT2期7例,pT3期10例及pT4期1例,Ⅰ型及Ⅱ型患者肿瘤直径(4.0 cm vs 4.0 cm)及pT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型患者中1例伴癌栓,Ⅱ型患者中9例伴癌栓,7例淋巴结转移患者均为Ⅱ型。肿瘤侵犯肾包膜34例,含31例Ⅱ型(P<0.001),Ⅱ型患者WHO/ISUP分级显著高于Ⅰ型(P<0.001)。总体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Ⅰ型和Ⅱ型pRCC患者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43个月和51个月。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00%和67.3%,Kaplan-Meier生存分析示Ⅰ型pRCC患者PFS优于Ⅱ型(P<0.05)。Cox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与pRCC的PFS相关,此外术前碱性磷酸酶异常亦与Ⅱ型pRCC的PFS相关。结论:Ⅱ型pRCC较Ⅰ型核分级更高,更易发生包膜入侵,更易发生疾病进展。直径较大的pRCC患者预后更差,术前碱性磷酸酶异常是Ⅱ型pRCC的独立危险因素。
肾肿瘤、临床特征、病理学、预后、危险因素
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97238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3A1515010355
2023-09-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35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