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877/cma.j.issn.1674-0793.2018.01.003
炎性痛敏触发术后持久伤害性敏化模型的建立
目的 通过建立改良外周炎性痛敏触发切口痛后持久伤害性敏化的动物模型,动态观察术前痛敏对切口痛后持久伤害性敏化大鼠疼痛行为学及脊髓水平蛋白激酶Mζ(PKMζ)的表达变化.方法 雄性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非触发组和触发组,各14只.非触发组大鼠脚底注射0.9%氯化钠溶液5 μl,触发组大鼠脚底注射1%角叉菜胶5 μl.两组分别于实验前、炎性痛敏后1~6 d以及切口痛后1~10 d观察大鼠对机械和伤害性热刺激的疼痛行为学变化;分别于切口痛前及后1、3、10 d观察脊髓PKMζ的表达.结果 实验前所有大鼠机械刺激缩爪阈值(MWT)和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值(T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触发组大鼠在注射1%角叉菜胶5 μl后出现了短暂的痛阈降低,并于3 d后恢复到基础值;两组大鼠切口痛后均出现活动频繁、跛行、舔咬手术切口等异常行为,与术前比较,两组大鼠的MWT、TWL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切口术后5 d,非触发组大鼠的MWT、TWL逐渐升高,于术后10 d恢复至术前水平,而触发组大鼠MWT、TWL在各时间点均低于非触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这种差异一直持续到观察结束.与非触发组及术前相比,触发组大鼠脊髓背角PKMζ含量迅速升高(P<0.05),并一直维持较高水平至观察结束.非触发组大鼠脊髓背角中PKMζ含量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大鼠脊髓背角中PKMζ免疫阳性细胞均有少量表达,主要分布于脊髓背角浅层.与非触发组及术前相比,术后10 d触发组大鼠脊髓背角浅层PKMζ的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非触发组脊髓背角浅层PKMζ的免疫阳性细胞数虽有所增加,但数量明显低于触发组(P<0.05).结论 术前外周炎性痛敏可以触发切口痛后大鼠持久伤害性的敏化状态;脊髓背角PKMζ特异性抑制剂ZIP可以抑制这一敏化状态,这一作用与其特异性抑制脊髓水平PKMζ的表达有关.
蛋白激酶类、脊髓、模型、动物、持久伤害性敏化
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171468;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金项目200805581112;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2B031800105
2018-03-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