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877/cma.j.issn.1674-0793.2015.06.004
骨骼肌减少症的发病机制与临床干预对策
骨骼肌减少症(sarcopenia)由美国塔夫茨大学教授Rosenberg于1989年提出,该术语源自希腊文sarx(肌肉)和penia(减少),起初用于描述随年龄增长而引起的骨骼肌质量及力量降低,机体活动功能下降,导致跌倒、残疾等不良事件为特征的一种身体疾病状态[1].骨骼肌的虚弱无力会导致机体活动能力下降,引起肌肉功能丧失,从而增加骨折、跌倒的风险,长期卧床、活动减少、进食减少,最终都将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下降和死亡风险增加[2].随着对其发生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发现骨骼肌减少症的发生发展并非仅与年龄相关,与肿瘤、营养不良、感染以及进展期的器官衰竭(心、肺、脑等)等密切相关.骨骼肌减少症的病因是多因素的[3].对于个体而言,可能同时涉及多种机制,且随时间变化,不同机制间的主次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本文就骨骼肌减少症发病机制及临床干预对策进行探讨.
骨骼肌减少症、发病机制、临床、活动能力、与年龄相关、随时间变化、主次关系、质量下降、营养不良、器官衰竭、年龄增长、疾病状态、肌肉、机制研究、机体、活动功能、功能丧失、干预对策、风险增加、发生发展
9
R24;R74
2015-12-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428-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