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877/cma.j.issn.1674-0793.2011.06.007
大鼠肢体急性和慢性缺血病变特点的对照研究
目的 建立大鼠急性和慢性后肢缺血模型,研究两组大鼠病变特点及缺血代偿情况.方法 选择3 月龄成年、高脂血症SD 大鼠建立急性(n = 20)和慢性(n = 20)后肢缺血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和2-△△Ct 法,检测股动脉闭塞后6 h 患肢股内收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的相对定量.股动脉闭塞1 周后取腓肠肌检查组织坏死及炎症浸润情况.股动脉闭塞后4 周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计算股内收肌毛细血管/肌纤维比例.术后记录患肢运动功能及患肢/健肢股骨中段周径比值.结果 急性组大鼠术后即刻表现严重肢体缺血.慢性组平均术后(8.2 ± 0.7)d 始表现严重肢体缺血.股动脉闭塞后6 h,急性组股内收肌目标基因VEGF和HIF-1α的相对定量均高于慢性缺血组[(5.57 ± 0.87) vs.(2.49 ± 0.85)和(10.28 ± 1.09) vs.(6.83 ±1.17),P < 0.05].股动脉闭塞后1 周,急性组腓肠肌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较多坏死及炎症浸润.股动脉闭塞后4 周,急性组股内收肌毛细血管/肌纤维比例显著高于慢性组[(1.37 ± 0.14) vs.(1.18 ±0.12),P < 0.05].缺血肢体功能评分结果 显示,急性缺血肢体运动功能早期受损甚于慢性组(P <0.05),但后期恢复较优(P 均< 0.05).结论 急、慢性缺血具有不同的病理损伤特点,进而表现出不同的缺血代偿机制.急性大鼠缺血的代偿优于慢性缺血.
大鼠模型、急性缺血、慢性缺血
5
R68;R74
2012-0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485-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