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0412-4030.2009.08.005
葡萄孢弗隆那霉致病性的小鼠模型和基因型研究
目的 探讨两株具有不同最高生长温度的葡萄孢弗隆那霉临床分离株的致病力、基因型的差异.方法 将在37℃生长良好的江苏株和在36℃不生长的河南株葡萄孢弗隆那霉造成实验性感染.观察动物的发病、死亡以及各脏器受累情况.提取两临床分离株的DNA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以及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区)扩增,并对产物测序.结果 江苏株可造成免疫正常及免疫抑制小鼠的暗色丝孢霉病,前者死亡率为30%,后者死亡率6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抑制组小鼠的肺脏感染率为100%,明显高于其他脏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肝脏直接镜检阳性率为64.7%,组织培养阳性率为70.5%;免疫正常组各脏器感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脏阳性率为57.8%,肝脏为42.1%.免疫抑制组小鼠的肺脏感染率明显高于免疫正常组.河南株在免疫正常组和免疫抑制组均未见导致明确的感染.RAPD和ITS区测序结果 显示,在ITS区的236位碱基处有一个碱基的差异(A→G).结论 两株菌具有不同的基因型;葡萄孢弗隆那霉江苏株可以导致免疫抑制和免疫正常小鼠的系统性暗色丝孢霉病,前者的致死率显著高于后者,致病力与其免疫状态有关;免疫抑制状态下,肺脏是其最常受累的器官.
葡萄孢弗隆那霉、毒力、模型、动物
42
R75(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公益性卫生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0802032
2009-09-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5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