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与《中庸》《孟子》的交锋——从朱陆"无极太极之辩"切入
宋明理学与经典关联紧密,经典义理与理学家的阐发处于相互"交织"的状态.交织意味着被解释的经典本身的思路与作为解释者的哲学家的洞见都是哲学的主体.先秦经典之间存在分歧,但理学家试图将群经统为一贯,使得儒家哲学内部存在分裂与统一的对拉力量,因此需要以一种理路为"解释主轴"来统合其他经典.朱子与象山分别以易学与《中庸》《孟子》为主轴,"无极太极之辩"正是二者交锋的集中体现.朱子坚持易学本体论结构,区分形而上与形而下,将"无极而太极"解释为天理,这种结构源于《易传》的道器之分;而象山则从《中庸》《孟子》心性论的贯通性出发,认为极就是中,无极就是无中,因此"无极而太极"必非周子本义.朱陆之辩也与四书升格运动的高峰相耦合.儒家哲学的内在张力也是发展的动力之源.经典与哲学的互动为中国哲学史书写提供了新视角.
易学、《中庸》、《孟子》、无极而太极、朱陆之辩
B244.99
北京大学大成国学基金DC202109
2023-06-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4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