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儒学的话语理论——兼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建构问题
与福柯的"话语"概念相比较,生活儒学的"话语"概念同样并非"语言"概念,但同时也注意话语的语言形式;同样关注"主体何以可能"的问题,但更深入彻底地揭示作为话语基础的存在者化的既定社会关系何以可能的问题,从而导向"前主体性"观念;同样注重历史,但认为历史并非本源性的存在——生活;同样认为话语是言说,但并不专指特定历史情境中的言说,而是泛指任何生活情境中的言说.生活儒学的话语理论旨在区分话语的层级,但并非塔尔斯基的语言层次,而与海德格尔对"人言"与"道言"的区分具有同构关系或对应关系.生活儒学将话语区分为"有所指"的言说即"主体话语"和"无所指"的言说即"前主体性话语".关于主体话语的典型理论是索绪尔的语言学和弗雷格的语言哲学,在现代中国哲学中的典型体现是"失语"说和所谓"中西比较".前主体性话语则是本真的"情语",其典型为"诗语",乃是"天命"之"诚",具有存在论层级的奠基性.现代中国哲学的"中西""古今"话语即属主体话语;而生活儒学的话语理论则因其"前主体性话语"观念而超越"中西""古今"话语并为之奠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建构,首先需要解构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的传统话语,超越"中西""古今"对峙,才能建构起一个新的"存在哲学→本体哲学→分支哲学"话语系统.
生活儒学;话语理论;话语;言说;中国哲学话语体系
B261(现代哲学(1919年~))
2022-01-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9页
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