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易经证释》之本体生成论看“继善成性”说
《大学》《中庸》与《易经》有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大学》讲的“至善”是超越于善恶之上的道之本体,故“止至善”及“格致诚正”为“内圣”之功夫;其所讲“明明德”及“修齐治平”则为道之发用,是“外王”之行.《中庸》所讲的“中和”之“中”为道之体,与“至善”之境相对应,“和”为道之用,与“明明德”相对应;“诚”既是体,又是用,“成性”即是“成诚”.“成性”由“成己”“成物”两部分组成,“成己”为“内圣”之功,“成物”为外王之行.《易经证释》所讲的哲理可以为我们理解“继善成性”说提供本体论根据,其中的先天“太极”之境(○)与“至善”之境相对应.两仪图中的阳仪与“乾元”及后天世界中的“善”相对应;阴仪则与“坤元”及后天世界中的“恶”相对应.阳仪独接先天太极,而阴仪则无此性能,亦即人们只有通过行善才能上达“至善”之境即道之本体.由此可推,“继善”意为“继道者善”;“成性”意为“成道者性”,亦即道无可成,成性即是成道.
《易经证释》、继善成性、德至道凝
B221(先秦哲学(~前220年))
泰山学者工程专项经费资助项目
2018-12-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5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