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3-3882.2014.05.005
朱熹、毛奇龄和丁若镛的《周易》占筮观比较研究
朱熹、毛奇龄和丁若镛都以《易》为卜筮之书,但他们的思想在产生背景、具体象数理论的展开以及对揲蓍法的理解等方面又存在巨大差异.首先,在思想的产生背景方面,朱熹占筮观的思想背景是性理学,他试图把道家的自然观结合到以人为中心的儒家思维中来,要把局限于义理框架的《周易》拓展到象数领域,恢复其象数的内容.毛奇龄则从“事功”与“实事求是”的观点上批判理学,集中声讨宋明理学中的道家内容,以使《周易》回到以人为中心的原始儒家视域.而丁若镛则以阐明经典之原义为研究《周易》之目的,认为朱熹的理法之天与三圣作《易》之本来意义相违背.其次,在具体象数思想的展开方面,朱熹以卦爻辞为卜筮而设,非为论理而设,因此研究《周易》要先理解象数.与朱熹一样,毛奇龄也重视《周易》的象,但他认为朱熹不知正确的取象方法,并提出“五易说”作为解释《周易》的新框架.丁若镛一方面肯定毛奇龄的“推易”对卦爻辞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则批评其不知爻变、卦变之说.第三,在对揲蓍法的理解,如“大衍之数五十”的问题、“挂一以象三”的问题、“再扐而后挂”的问题、变爻个数的问题等等方面三人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
毛奇龄、五易说、丁若镛、朱熹、爻变
B312;B221(亚洲各国哲学)
2014-12-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38-4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