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的“反讽”的译解——以“子入太庙,每事问”为中心
将作为认识世界的方式的Irony引入《论语》“子入太庙,每事问”一章的释义空间,不仅发现,以往的解释以及依之而成的英译倾向上是错误的,而且,还可揭示,非此即彼的取舍,因背离儒家精神而达不到阐释的目的而显得悖谬.依儒家,解释和翻译二者都应坚守一加一等于三的公式,将正的和负的包揽其中,因而,Irony还可译为“我若你”;而这一发现可将德里达的翻译理想、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及汉字造字的基本指向联系起来,展现出阴阳之道的普遍性,也可依之为指导来揭示翻译的本质.
孔子、irony、阴阳之道、翻译
13
H315.9(英语)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AWW001
2016-10-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9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