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2-9382.2013.03.014
中国翻译史上的“李约瑟之谜”①
与翻译史上繁荣发达的实践传统形成鲜明对比,我国传统的翻译家对翻译的理论思考相当匮乏,也没有形成翻译理论的学术流派。对翻译史上积极翻译和消极翻译两条线索的考察表明,理论贫瘠的原因主要在于翻译领域内部。受到文化中心主义和儒家实用理性的影响,翻译在历代朝廷一直被定位为纯粹的工具,因此没有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这种工具性定位导致翻译史上难以形成发达的研究传统。而且,消极翻译传统中,译者的地位更低下、隐身度更高,主体创造性也受到更多压制,从而使消极翻译比积极翻译在孕育理论方面更加薄弱。
翻译史、理论研究、积极翻译、消极翻译
H315.9(英语)
2013-08-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