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9-6604.2018.07.016
胰腺假性囊肿治疗的研究进展
胰腺假性囊肿( pancreatic pseudocyst , PPC )是急慢性胰腺炎或胰腺外伤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胰腺手术后也偶有发生. 2012 年亚特兰大急性胰腺炎国际共识曾阐释其发病机理:PPC是胰腺主胰管或其分支破坏引起的,后续的胰液渗漏导致持续的胰周液体聚集,并且积液被轮廓分明的炎性囊壁所包裹,而外围囊壁并无上皮细胞,其囊腔内基本无可辨识的固体成分[1]. 典型病例一般发生在急性胰腺炎4周后,发生率为5%~15%,其中以酒精相关性胰腺炎发生率最高,在该病的转归过程中,70%~85%的PPC在发病4~6周内可自行吸收,所以不必急于早期干预[2]. 然而,病情若继续加重,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并发症,如疼痛、感染、压迫门静脉或脾静脉、胃出口梗阻或胆道阻塞等[3]. 在这种情况下,囊肿引流是非常必要的,得益于当前影像学检查和微创治疗技术的发展,可选择的治疗方式可谓多种多样,本文对PPC的治疗进展文献总结如下.
18
2018-08-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636-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