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2-2329.2020.06.015
2005年"'灰调工笔'单元"与新工笔
新工笔现象后来逐渐引起关注并产生影响.2005年在北京举行的保利秋拍中,一个被不少人称为"灰调工笔"的单元值得记取.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这次集体呈现成了后来"新工笔"发展的重要起点之一.
之所以这么说,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这次拍卖为此时正致力于工笔创新探索的一群青年画家,第一次在北京搭建了一个集体展现的平台,并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关注.其二,为介绍这批画家,批评家杭春晓写了《灰色的影调——"新工笔"收藏价值浅说》一文.记忆当中,这篇篇幅不长的文字最初应该是发表在2005年的《保利通讯》上,其后发表在2006《东方艺术》21期.在这篇文章中,他认为包括参拍画家在内当时一批年轻人在工笔领域所做的尝试,"为二十世纪末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极具启示价值的方向",并"暂称其为'新工笔'",这是"新工笔"作为一个概念首次出现.此后至今的十几年里,虽然有关"新工笔"称谓的合理性以及内涵外延等问题时有不同见解,但一直被沿用.
2021-03-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