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2-2329.2019.04.005
画中别调:兰之意象与审美表现
一、兰的文化语境与"比德"传统
先秦时期,孔子和屈原等人在兴叹、感怀中阐发了兰最初的文化形象和美学意涵,使兰在具备文化语境伊始便有了淡淡君子不为市扰的人格品性.同时期的文学经典《诗经》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源头,有较多与兰相关的句子,其体量充足,寓意丰富,是早期较为经典的涉及兰的文献.屈原喜兰,将其视为忠诚、高洁之士,虽然孔子是将兰花比喻为君子的第一人,但若论与兰有关的诗文数量,当数屈原歌咏得最为热烈,《离骚》《九歌》中提及兰的频率就是例证.所以说,在先秦时期,孔子、屈原与《诗经》一起,架构出了兰的意象基调.而后,经过历代文人的长赋吟咏、添墨自比,兰的语义系统愈趋明了、丰盈,兰也由此成为中国文化系统中一个幽静雅逸的文化符号.虽然对于兰这一母题的续笔直至今天已有了一个漫长的时间跨度,但其主要意涵基本没有改变,其思想渊源仍然根植于先秦时期有关兰的言论和作品中.下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梳理兰的文化语义.
审美表现
J212.27;I206.6;I01
2020-04-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