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cn112138-20211013-00702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凝血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及意义
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凝血功能的临床变化特点及其与血小板减少的关系,探索其作为早期预测SFTS患者重症化趋势的价值。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感染科收治的428例SFTS患者(其中死亡组70例,存活组358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凝血相关指标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的差异。结果显示,SFTS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常见,死亡组较存活组更易出现出血症状(出血发生率41.4%比26.5%);死亡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水平,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显著延长。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TT、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在第5~6天开始出现统计学差异;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在第7~8天开始出现统计学差异,均早于血小板计数水平在两组患者中出现差异的时间(第9~10天)。SFTS病死率随基线DIC评分升高而升高,当DIC评分达到6时,病死率达到66.67%。疾病过程中显著的凝血异常介导血小板消耗过多,凝血相关指标较血小板计数对早期识别SFTS重症化更有帮助。
出血热,病毒性、发热、血小板减少、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61
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创新团队项目WJ2019C003;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8CFB471;三生TCP中青年科研基金WJ2019C003;Innovation Team Project of Health Commission of Hubei Province2018CFB471;Nature Science Foundation of Hubei Province;Sansheng TCP Young and Middle-aged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
2023-05-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793-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