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0578-1426.2017.12.015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肝衰竭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肝衰竭是由于多种损伤肝脏的因素导致肝细胞大量坏死,致使肝脏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感染、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肝衰竭病情危重、进展急剧,目前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临床病死率高达60%以上.肝移植虽能够有效改善部分患者预后,但由于其费用昂贵、肝源稀缺,长期免疫抑制风险等,限制其在临床普遍推广.因此,临床亟待更为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手段.近年一系列研究发现,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作为骨髓干细胞(BMSC)的有效动员剂,除具有特异性调节粒细胞增殖与分化、增强成熟粒细胞功能等作用外,还可通过动员骨髓CD34+干细胞释放并向肝内迁移,促进肝干细胞再生、分化[1],以及通过调控肝脏多种免疫细胞功能和信号转导通路,辅助以肝衰竭为代表的终末期肝病肝功能恢复,降低其短期病死率[2-3],这为肝衰竭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药物选择和希望.然而,目前尚缺乏足够的证据说明G-CSF能够影响肝衰竭患者预后,尤其理想的用药时机、剂量、疗程以及适宜人群等均有待明确和规范.现就近年来G-CSF在以肝衰竭为代表的终末期肝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及其相关机制做一综述,以评估肝衰竭患者应用G-CSF的利弊,为临床选择G-CSF治疗肝衰竭提供证据.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肝衰竭、治疗药物、作用机制、临床症候群、终末期肝病、骨髓干细胞、免疫细胞功能、患者预后、多器官功能衰竭、信号转导通路、特异性、凝血功能障碍、肝脏、病死率、增殖与分化、肝功能恢复、治疗手段、证据、有待明确
56
R57;R28
河北省重点科技研究计划20150297;河北省医学适用技术跟踪项目GL201626
2017-12-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954-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