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9-0126.2014.09.034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相关的遗传学机制研究

引用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 IA )患者中,以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为基础的抗血小板治疗,优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并且能显著降低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1]。然而,随着抗血小板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积累,发现患者对该药物临床反应性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性。5%~40%的患者对阿司匹林治疗无反应,4%~30%的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不能达到理想的抗血小板作用。而且,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常常合并氯吡格雷抵抗。因此,在处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T IA患者时,血栓栓塞事件危险性会增加。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的概念基本雷同,并再分为临床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和生化抗血小板药物抵抗。临床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是指服用治疗剂量抗血小板药物后,患者仍然发生临床事件;生化抗血小板药物是指服用治疗剂量抗血小板后,血小板功能实验室检测相关指标无明显变化。多数学者采用以下方法确定阿司匹林抵抗:二磷酸腺苷(ADP )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75%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20%作为阿司匹林抵抗的标准,符合之一为阿司匹林半敏感。氯吡格雷抵抗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比浊法,即用5μmol/L的ADP作为激动剂,以百分比计算血小板聚集,计算基线值与使用氯吡格雷后最大血小板聚集的差值,若≤10%,则定义为氯吡格雷抵抗。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当前已知的遗传性和非遗传性因素2大类。我们就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吸收与代谢相关遗传学机制作如下综述。

阿司匹林、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遗传学、花生四烯酸、多态性、单核苷酸、基因型

R54;R5

2014-09-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1002-1003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1009-0126

11-4468/R

2014,(9)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