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1674-2397.2016.03.014
我国输入性寨卡病毒的分子特征分析
2015年,在巴西等24个美洲国家和地区发生寨卡病毒病[1-3],随着与疫情国家或地区人员交流的日益密切,我国面临着寨卡病毒输入的风险。截止2016年3月3日,国内共出现9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者,其中广东5例,浙江4例,近期均到过疫区。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是由寨卡病毒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其中主要通过感染该病毒的埃及伊蚊叮咬来传播[1-2]。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呈球形,有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 RNA,包含约1.08万个核苷酸,编码约3419个氨基酸,分为两个基因型:亚洲型和非洲型[2]。寨卡病毒 E 蛋白是其最重要的结构蛋白,与病毒活性,如嗜细胞性、毒力和血清特异性等功能密切相关,是引起宿主免疫应答的主要抗原;非编码结构蛋白 NS5含有重要的 RNA 依赖 RNA 聚合酶(RdRP)[4-5]。本研究分析寨卡病毒 E 和 NS5的核苷酸遗传变异和分子特征,为研究该病毒的溯源和进化特征提供重要依据,并用于指导诊断试剂、疫苗和药物的研发,为寨卡病毒传播及暴发的防控提供保障。
黄病毒科、虫媒病毒感染、寨卡病毒、病毒结构蛋白质类、病毒非结构蛋白质类
9
R51;R18
浙江省教育厅科技项目Y201534117;湖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2GS05Fund program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of Zhejiang Provincial Educational Bureau Y201534117;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ning Projects of Huzhou 2012GS05
2016-07-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277-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