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cn321828-20200623-00249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18F-FDG PET/CT影像学与消化内镜对照研究
目的:分析比较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患者
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影像学特点和消化内镜分型,并评估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
max)反映肿瘤增殖活性及判断存在弥漫性大B细胞转化成分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比较分析2012年12月至2019年1月间南京鼓楼医院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46.4±18.1)岁]未经治疗、病理确诊为胃MALT淋巴瘤患者的
18F-FDG PET/CT及消化内镜资料(分为慢性胃炎样型、凹陷型和隆起型)。通过目测法判断病灶为阳性(FDG摄取高于周围组织)或阴性(FDG摄取低于周围组织),摄取方式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勾画病灶感兴趣区,记录SUV
max,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最小显著差异
t检验对3种类型病灶SUV
max进行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发生弥漫性大B细胞转化与非转化病灶的SUV
max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SUV
max与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间的相关性,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获得SUV
max判断病灶存在弥漫性大B细胞转化成分的阈值。
结果:PET/CT阳性者15例,诊断准确性为41.7%(15/36),其中,对消化内镜分型为慢性胃炎样型的诊断准确性最低(4/16),凹陷型次之(6/15),而隆起型病灶最高(5/5)并多以局限性为主(4/5)。隆起型病灶SUV
max(10.7±6.4)明显高于慢性胃炎样型(2.1±0.8)和凹陷型(2.7±1.4);
F=13.010,均
P<0.05)。36例患者的病灶SUV
max[2.7(1.8, 5.0)]与Ki-67指数[10%(15%, 40%)]呈正相关(
rs=0.345,
P=0.039)。存在弥漫性大B细胞转化成分病灶的SUV
max明显高于不存在弥漫性大B细胞转化成分的病灶[9.4(3.1,14.8)与2.3(1.7,3.9);
z=-3.044,
P=0.002],且SUV
max判断存在弥漫性大B细胞转化成分的阈值为6.5(曲线下面积为0.788,
P=0.011)。
结论:18F-FDG PET/CT在诊断隆起型病灶上优势明显,但对慢性胃炎样型及凹陷型效能欠佳。SUV
max可用于辅助判断胃MALT淋巴瘤增殖活性及是否存在弥漫性大B细胞转化成分。
淋巴瘤,B细胞,边缘区、胃、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脱氧葡萄糖、内窥镜检查,胃肠道
41
2023-05-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66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