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1/j.issn.1672-9234.2013.03.016
影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灌肠效果的相关参数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炎症性肠病,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其发病原因不明,一般认为可能与免疫、遗传、感染和精神因素有关[1].溃疡性结肠炎通常发生在肠道黏膜层,主要病理表现是溃疡糜烂累及直肠、乙状结肠,亦可向上扩展至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甚至全结肠.灌肠操作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常见手段,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药物保留灌肠和以清理肠道为目的的通便灌肠.正确规范的保留灌肠治疗在溃疡性结肠炎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008年,肠道疾病标准工作组依据新的护理经验,修订了对肠道疾病患者的护理标准[2].尽管护理标准不断更新,由于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治疗周期长、临床表现千差万别,护理过程中经常出现标准没有涵盖的情况.对于保留灌肠操作的参数,如患者的体位、插入深度、灌肠液的温度、流速,不同教材和医院规程尚不太一致.由于灌肠的各种参数选取不当,导致灌肠效果不佳、甚至引起灌肠液梗阻[3].为此,本文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保留灌肠操作的体位、灌肠管的插入深度、灌肠液的温度和流速等进行综述,以帮助护士了解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保留灌肠操作各种参数的合理范围及选择依据.
结肠炎、溃疡性、灌肠、参数、综述文献
10
R28;R24
2013-05-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