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儒家的"違禮"到法家的"違法"——《論語》"其父攘羊"的歷史語言學、禮制史與思想史的意義新論
《論語·子路》篇中"其父攘羊而子證之"一段有關孔子與葉公的對話成爲當代儒家的批評者與支持者的一個闡釋灘頭堡,關乎儒家思想與現代,尤其是法律觀念是否相容的一個重要理論戰場.學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辯論.至今還没有定論.本文認爲,對於"其父攘羊"中最重要的"攘羊"一語,學者没有從歷史語言學與社會制度史的角度來分析"攘"的語境涵義與"羊"的禮制涵義,所以始終没有合理地平息這個争論.另外有一個更爲重要的問題:絶大多數學者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接受了近代"法律"意識主宰的研究視角並用以討論《論語·子路》里的父子相隱的問題.本文目的主要在重建解讀《論語》文本中"攘羊"的語境涵義,進而論證"攘羊"只是一種"違禮"而不是觸犯"刑律"的行爲.同時論證"攘羊"如何從一個儒家"違禮"的問題轉化爲一個法家的"違法"問題.
儒家禮法、道德、法律、法家、先秦禮制、《論語》"親親相隱"
B222;K203;I206.2
2021-01-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8页
2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