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cn113884-20221011-00387
46例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临床及病理学分析
目的:分析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TPN)的临床及病理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病理科2018年1月至2022年8月诊断的6例胰腺ITPN患者资料,并在PubMed、中国知网检索胰腺ITPN相关研究。共入组46例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龄(58.6±16.0)岁。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治疗等。结果: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46例胰腺ITPN患者中23例(50.0%)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9例(19.6%)因黄疸就诊,7例(15.2%)无临床症状因其他疾病查体发现,3例(6.5%)表现为腰背部不适等,4例(8.7%)文献中未提及临床症状。病变位于胰头27例(58.7%)、体尾部9例(19.6%)、全胰腺4例(8.7%)、胰体部3例(6.5%)、壶腹部2例(4.3%)、胰头胰体部1例(2.2%)。大体肿瘤主要位于主胰管内。镜下肿瘤细胞部分呈乳头状排列,细胞质嗜酸性,细胞异型明显,核分裂象多见。22例(47.8%)病变完全局限于导管内,24例(52.2%)伴浸润性癌。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7、黏蛋白1均阳性,细胞角蛋白20、突触素、嗜铬素及胰蛋白酶均阴性,黏蛋白2、黏蛋白5AC、黏蛋白6大部分阴性表达,Ki-67为10%~70%。结论:胰腺ITPN大部分位于胰头部、主胰管内,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治疗以手术为主。ITPN呈管状乳头状生长,细胞异型明显,具有特殊的免疫表型,可伴浸润性癌。
胰腺肿瘤、诊断,鉴别、免疫组织化学、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
29
山东省医学会临床科研基金—齐鲁专项YXH2022ZX02130;Shandong Medical Association Clinical Research Fund -Qilu Special ProjectYXH2022ZX02130
2023-05-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19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