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1007-8118.2011.09.022
胆道梗阻型损伤后机体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实验观察
目的 探讨胆道梗阻型损伤后胆管、肝脏及局部组织的病理变化过程,从中获得最佳手术修复时机的病理学基础。方法运用家犬制作梗阻型胆道损伤动物模型,动态观察胆管梗阻损伤后不同时间段内胆管形态学、局部组织病理学和肝脏病理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胆管梗阻型损伤后,近端胆管随着压力的增加而持续扩张,第15天达(18.91±1.85)mm。损伤胆管局部组织出现急性炎症反应。损伤早期(10 d之内)管壁炎性细胞浸润增多,黏膜水肿加重,胆管壁呈炎性水肿样增厚。至梗阻后期(15d之后)炎性细胞浸润减少,水肿减轻,黏膜层变薄,成纤维母细胞增生及胶原组织增生广泛,管壁纤维增生性增厚。定量分析炎症水肿程度显示,以5d时最严重(HE染色WBC计数54.2士5.8个),到第15天炎症消退明显(HE染色WBC计数41.7士7.2比54.2±5.8个,P<0.05)。同时,在梗阻早期(BDL5、BDL10组)肝脏出现轻至中度的肝细胞浊肿变性伴脂肪变性,肝窦扩张充血。随着阻塞时间的延长,至梗阻后期(20 d、30 d)肝细胞出现广泛的空泡变性及肝窦闭塞。结论急性梗阻型胆管损伤后早期(5 d)出现胆管急速扩张,胆管及周围组织炎症水肿,肝实质损害。15d后局部炎症水肿消退,代之纤维及胶原增生。20 d后肝实质出现不可逆损害。综合局部环境及全身条件认为梗阻后10~20 d是手术进行一期修复的最好时间段。
阻塞性黄疸、胆道损伤、外科处理、时机、病理学
17
R6(外科学)
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面上项目08010302189
2011-11-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764-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