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1007-7480.2016.03.012
细胞自噬与风湿免疫病
细胞自噬(autophagy)是细胞在自噬相关基因(autophagy related gene,atg)的调控下利用溶酶体降解自身受损的细胞器和大分子物质的过程,是以胞质内自噬体的出现为标志的细胞自我消化过程。广义上的自噬包括巨自噬(macroau- tophagy)、小自噬(microautophagy)和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 CMA)3种类型。在哺乳动物中研究最多的是巨自噬,即通常说的自噬[1]。细胞自噬首次于20世纪50年代被比利时科学家Christian de Duve在电镜察下观察到,Christian de Duve也因此被尊为细胞自噬研究的鼻祖。电镜下观察自噬小体虽然被认为是自噬检测的金标准,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而其应用受到限制。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light chain 3,LC3)是哺乳动物体内的酵母同源蛋白Atg8,在细胞内有两种存在形式:LC3-Ⅰ和LC3-Ⅱ。 LC3蛋白在合成后其C端即被Atg4蛋白酶切割变成LC3-Ⅰ而散在分布于细胞质内。LC3-Ⅰ和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 PE)偶联形成 LC3-Ⅱ定位于自噬体内膜和外膜,且始终稳定地保留在自噬体膜上直到与溶酶体融合,因而被作为检测自噬的标记物。虽然LC3-Ⅱ相对分子质量大于LC3-Ⅰ,但因其疏水极性,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中的迁移速率大于LC3-Ⅰ,LC3-Ⅱ/LC3-Ⅰ的水平能反映自噬体的数量。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转染LC3,并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定量分析GFP-LC3-Ⅱ荧光斑点,或经流式细胞术定量分析荧光强度,也能够反映自噬体的数量。另外, p62/SQSTM1介导LC3-Ⅱ与自噬体膜的连接,在自噬的中、晚期被降解,细胞内p62/SQSTM1的表达水平与自噬体数量呈负相关,也被作为自噬检测的常用指标。但需要指出的是,细胞自噬是一动态过程,自噬体的数量并不能代表细胞自噬水平,只有基于自噬流的检测才是反映自噬活性的可靠指标。
细胞自噬、自噬体、微管相关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绿色荧光蛋白、检测、定量分析、哺乳动物、十二烷基硫酸钠、相对分子质量、细胞内、溶酶体、磷脂酰乙醇胺、related gene、显微镜观察、流式细胞术、自噬活性、荧光强度、消化过程、相关基因
20
S43;R73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9303006
2016-05-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19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