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cn112141-20200925-00740
单胎妊娠短子宫颈孕妇不同方式治疗后的临床结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子宫颈长度、不同诊断孕周的单胎妊娠短子宫颈孕妇,接受不同方式治疗后妊娠结局的差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产前检查,妊娠12~33周
+6超声检查诊断为短子宫颈(≤25 mm)的单胎妊娠孕妇43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435例短子宫颈孕妇中,子宫颈长度<10 mm 21例,≥10 mm 414例;诊断孕周<24周106例,24~29周
+6 104例,≥30周225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单纯休息组、孕酮组、环扎组,比较不同子宫颈长度、不同诊断孕周下3组孕妇的孕37周前分娩率、34周前分娩率、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不良结局等妊娠结局,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1)短子宫颈的发生率为7.07%(435/6 155),其中,诊断孕周<24周106例(1.72%,106/6 155)、24~29周
+6 104例(1.69%,104/6 155)、≥30周225例(3.66%,225/6 155)。(2)子宫颈长度<10 mm的21例短子宫颈孕妇中,单纯休息组8例,孕酮组1例,环扎组12例。单纯休息组和环扎组的中位分娩孕周[分别为28.5周(25.0~40.0周)、37.0周(28.0~40.0周),
U=18.000,
P=0.020]、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为1 245 g(630~3 830 g)、2 648 g(1 560~3 830 g),
U=19.500,
P=0.028]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环扎组的新生儿不良结局优于单纯休息组(分别为3/12、6/8),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65);(3)子宫颈长度≥10 mm且诊断孕周<24周的96例短子宫颈孕妇中,单纯休息组36例,孕酮组26例,环扎组34例,3组的分娩孕周、校正后的孕37周前分娩率、孕34周前分娩率、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不良结局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辅助生殖技术助孕(
OR=11.97,95%
CI为1.88~76.44,
P=0.009)、感染(
OR=46.03,95%
CI为5.12~413.58,
P=0.001)、羊膜腔内絮状沉积物(
OR=9.87,95%
CI为1.69~57.60,
P=0.011)、妊娠期短子宫颈史(
OR=7.24,95%
CI为1.04~50.24,
P=0.045)为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4)子宫颈长度≥10 mm且诊断孕周为24~29周
+6的95例短子宫颈孕妇中,单纯休息组52例、孕酮组34例、子宫颈环扎术组9例。各治疗组的分娩孕周、孕37周前分娩率、孕34周前分娩率、新生儿出生体重和新生儿不良结局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感染是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
OR=56.40,95%
CI为4.67~680.61,
P=0.002)。(5)子宫颈长度≥10 mm且诊断孕周≥30周的223例短子宫颈孕妇中,孕34周前分娩率为6.3%(14/223),妊娠结局良好。各治疗组的分娩孕周、孕37周前分娩率、孕34周前分娩率、新生儿出生体重和新生儿不良结局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感染(
OR=10.91,95%
CI为2.21~53.96,
P=0.003)和早产史(
OR=8.63,95%
CI为1.25~59.65,
P=0.029)是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短子宫颈是妊娠期较常见的并发症,子宫颈长度<10 mm的短子宫颈孕妇行子宫颈环扎术治疗的结局优于单纯休息和孕酮治疗;子宫颈长度≥10 mm的短子宫颈孕妇行孕酮及子宫颈环扎术治疗与单纯休息相比,妊娠结局无明显差异。感染、羊膜腔内絮状沉积物、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妊娠期短子宫颈史、早产史是短子宫颈孕妇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
子宫颈、宫颈长度测量、早产、环扎术, 宫颈、危险因素
56
2023-05-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