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0529-567x.2010.07.002
体质指数在评定巨大儿中的价值
目的 通过比较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体质指数(BMI)两种标准判定巨大儿的差异,探讨BMI用于评定巨大儿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04年1月-12009年4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住院产妇(无任何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分娩的单胎、足月、出生体质量>2500 g的5522例新生儿,其中4989例出生体质量为2510-4000 g(<4000 g组),533例t≥4000 g(≥4000 g组).测量新生儿的体质量、身长.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得出BMI界值及敏感度和特异度,以BMI界值重新作为巨大儿判定标准进行判断分析.结果 (1)当新生儿身长为40~43 cm时,平均出生体质量为(3010 ±351)g,BMI为(17.0 ±2.7)kg/m2;身长为48~51 cm时,平均出生体质量为(3450±313)g,BMI为(13.2 ±1.4)kg/m2;身长56~60 cm时,出生体质量为(4332±456)g,BMI为(12.5±1.3)kg/m2.随着身长增加,出生体质量逐渐增加,而BMI逐渐下降.(2)ROC曲线得出,巨大儿的BMI界值为14.2 kg/m2,敏感度为78.4%,特异度为85.0%,曲线下面积为0.892.(3)以BMI 14.2kg/m2作为界值±4000 g组的新生儿中有111例新生儿为非巨大儿(20.8%,111/533),422例为巨大儿(79.2%,422/533);<4000 g组的新生儿中有728例新生儿为巨大儿(14.59%,728/4989),4261例新生儿为非巨大儿(85.41%,4261/4989).以14.2 kg/m2为界值,≥4000 g组中的巨大儿和非巨大儿的身长[分别为(52.2 ±1.8)及(55.6 ±1.3)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000 g组中的巨大儿和非巨大儿的身长[分别为(49.0 ±2.2)及(50.8 ±2.2)cm]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14.2 kg/m2作为BMI界值,两组中总的巨大儿发生率为20.83%(1150/5522).结论 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和BMI两种标准在判定巨大儿之间存在差别,且身长因素与两种判定结果之间的差异有相关性,表明身长在判定巨大儿时起着重要作用.在巨大儿的诊断及管理中,有必要以BMI14.2 kg/m2作为界值判定巨大儿.
巨大胎儿、人体质量指数、出生体重、身高
45
R71(妇产科学)
2010-08-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488-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