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0529-567x.2009.09.009
围手术期干预对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
目的 探讨采取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对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妇产科接受妇科盆腔手术的1062例患者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对干预组患者进行DVT危险因素评分,根据评分情况分为低、中、高和极高危4种类型,分别采取相应的围手术期干预措施.两组所有患者如术后7 d内出现下肢自发性疼痛、压痛和肿胀,腓肠肌压迫试验或直腿伸踝试验阳性,合并或存在单侧下肢浅表静脉扩张,立即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干预组中高危和极高危患者于术后第2天和第7天常规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DVT发生率,以及手术前后的凝血和纤溶功能等.所有患者在术前1周内、术后48 h时分别检测凝血及纤溶功能.结果 干预组6例发生DVT,发生率为1.10%(6/546);非干预组17例发生DVT,发生率为3.29%(17/516);两组间DVT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中DVT极高危患者的DVT发生率为21.05%(4/19),均分别高于低危(0)、中危(0)、高危者[2.13%(2/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D二聚体及抗凝血酶Ⅲ水平均分别高于术前水平,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剂水平分别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不同的DVT危险分群采取相应围手术期干预能显著降低DVT的发生率,建议加强对高危及极高危人群的DVT预防.
妇科外科手术、手术后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期间、干预性研究
44
R71(妇产科学)
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WKJ2006-2-018
2009-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669-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