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2-2922.2011.04.025
鼓室球体瘤诊治3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鼓室球体瘤起源于鼓室内副神经节细胞,为化学感受器的血管瘤样肿瘤,临床少见. 一般病灶以中耳腔为中心生长,未突破鼓膜时,因无法直接看清肿瘤及其与周围的关系,常易误诊.在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本文回顾性总结了我院2006年-2009年住院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鼓室体瘤3例,对其诊断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如下:病例1患者女,44岁,左耳搏动性耳鸣7年伴听力下降1年入院.患者7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耳搏动性耳鸣,当时未予重视.1年前出现左耳闷胀感继而出现听力下降,耳部疼痛、流水,偶有出血.查体:左耳外耳道可见粉红色肉芽,蒂部位于鼓膜紧张部后下象限,易出血,鼓膜淡红色,光锥消失.电测听示:左耳传导性耳聋.术前病理示:鼓室体瘤.术中见左侧外耳道可见淡红色肉芽蒂部位于鼓膜后方,鼓膜内面亦可见淡红色肿物,有搏动感,乳突、鼓窦内充满淡红色肿物,表面极易出血,肿物蒂部位于鼓岬表面,并与下鼓室粘连紧密,镫骨前后足弓已完全坏死,镫骨底板完整,尚活动,锤砧骨残存大部,肿物侵及面神经水平段骨管部分骨质.术中应用双极电凝逐步摘除肿物.
鼓室、球体、诊治、分析、红色、鼓膜、听力下降、外耳道、出血、神经节细胞、化学感受器、传导性耳聋、肿瘤、诊断方法、文献复习、双极电凝、术中应用、临床工作、患者、耳鸣
9
R764.23(耳鼻咽喉科学)
2012-04-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45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