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2-2922.2011.01.012
回声定位蝙蝠耳蜗听黄斑的功能证明耳蜗内逆行传导机制新理论的意义
任田英等近年的听生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声波在耳蜗的逆向延迟明显小于其从耳蜗底回向顶回传导的延迟,提示耳声发射是经耳蜗内的液体纵波,而不是普遍认为的逆向行波传导至外耳道,由此提出了"耳蜗容积转换器机制"和"耳蜗内逆行传导机制"的新理论.这些新理论与目前流行的传统的逆向行波不完全相同.任田英等预言,该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将对耳蜗机制和临床听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声在耳蜗内的逆行传导机制的意义不仅限于耳声发射产生的原理及临床应用,而且对于基本的听觉机理的研究十分重要.他指出如果耳声发射经耳蜗液体压缩波逆向传出,那么该机制在声音在耳蜗的前行传导中的作用是什么?这样的有关听觉基本理论的问题,有待通过更多的实验来回答.我们在多年来回声定位蝙蝠耳蜗形态和功能的研究中,发现许多证据支持任田英等的新理论.尤其是阅读了大量有关回声定位蝙蝠耳蜗听黄斑的形态与功能研究的文献,发现回声定位蝙蝠耳蜗听黄斑在最佳频率共振器处,存在向耳蜗顶部前行传导声波的特征,其意义在于促进蝙蝠回声定位叫声回声多普勒频移(Doppler-shifted echoes)效应的极大表达,极有利于蝙蝠的运动、定位和捕食行为.重要的是大量的回声定位蝙蝠耳蜗听黄斑的研究结果映证了任田英等的新理论,也给这一新理论的意义注入了活力和宽广的应用空间.
回声定位叫声、蝙蝠、耳蜗机制、黄斑、形态和功能、证明、传导机制、基本理论、耳声发射、逆向、诊断和治疗、多普勒频移、最佳频率、液体、行波、听觉机理、实验研究、声波、临床应用、临床听力
9
Q437(分析器生理学(感官生理学))
2011-11-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5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