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骨量减少专家共识
骨量减少是骨骼强度下降,骨密度不正常但尚未达到骨质疏松定义的骨骼状态[1].骨量减少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肌肉痉挛、身长缩短以及驼背,又称为"低骨密度""骨密度降低"[2],是骨质疏松症的前期阶段,成人骨骼在达峰值骨量水平后,随着年龄增长峰值开始下降,首先表现为骨量减少,缓慢进展形成骨质疏松[3].有研究表明,17.7%的骨量减少患者会进一步发展为骨质疏松症[4],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的特征是骨微结构破坏和骨小梁丢失,以及骨骼脆弱,这导致骨强度降低和骨折风险增加[5].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19.2%,65岁以上人群则高达32.0%,且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上升[6-7].骨质疏松导致骨折的发生率为7.31%~12.2%[8],有临床数据表明多数个体在骨量减少阶段,即骨密度>-2.5 SD时已经发生脆性骨折[9].中医学中有"骨痿""骨痹""骨枯""骨极""腰痛""腰膝酸软"等记载与描述,与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病理及临床表现相近.
骨量减少、诊断、治疗、共识
31
R681(骨科学(运动系疾病、矫形外科学))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C1709905
2023-03-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