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治疗股骨头坏死的镇痛作用与神经递质关系的初步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针刀疗法对缓解股骨头坏死疼痛的疗效和疼痛相关神经递质的影响,初步探索针刀疗法的镇痛机制.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11月接受针刀治疗的26例股骨头坏死患者,通过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与髋关节总活动度评价临床疗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外周血速激肽(TK)、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5-羟色胺(5-HT)、P物质(SP)、缓激肽(BK)、神经肽Y(NPY)含量探索针刀疗法的镇痛机制.结果:针刀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针刀治疗后第1天与第7天两个观察时间点的VAS评分与髋关节总活动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刀治疗后第7天的TK,CGRP,5-HT,SP、BK,NPY含量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治疗后第1天的5-HT及SP含量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K,CGRP,BK,NPY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治疗股骨头坏死具有缓解疼痛与改善关节功能见效迅速、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的优势,其镇痛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多个神经递质的失衡状态而实现的.
股骨头坏死、针刀、镇痛机制、神经递质、疗效
29
R681.8(骨科学(运动系疾病、矫形外科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中医科学院特色诊疗技术与方法研究项目
2021-04-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