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5-0205.2001.01.02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而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骨病。目前认为本病主要与遗传素质,绝经,各种激素代谢异常,营养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主要临床表现为胸背部和下腰部骨疼痛,畸形及骨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目前医学界的难题,国内外治疗该病方法多样,但尚缺乏安全有效,便于长期服用的治疗,国内自八十年代后期开展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研究,取得一定进展。现将近五年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名在中医古籍中没有记载,类似名称有“骨痿”、“骨枯”、“骨极”、“骨痹”等。本病目前一般认为属于“骨痿”的范畴。祖国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骨的生长,发育,强弱与肾精盛衰关系密切,肾精充足则骨髓生长有源,骨骼得到滋养强健有力;否则肾精亏虚则骨髓生化乏源,骨髓失养,骨矿含量下降,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同时骨的生长与脾胃功能衰弱,气化失司,枢机滞塞,而致骨痿。另外,脾肾内虚,复外邪入侵,而生寒湿,气滞血瘀诸症。故本病病位骨,主要涉及脾肾两脏,为本虚标实之证。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治疗、研究进展
9
R681(骨科学(运动系疾病、矫形外科学))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