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7-6948.2013.06.044
应用“护场”理论治疗乳腺癌溃疡1例
1临床资料<br> 患者女性,77岁。2012年6月因左乳癌3年、破溃半年就诊。患者于2009年自扪及左乳房结节,B超检查考虑乳癌可能性大,大小约2 cm×2 cm。患者拒绝手术治疗,坚持于外院口服中药治疗。2013年1月活检,病理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Ⅱ级,ER、PR及Her-2均(-)。由于既往行冠脉搭桥术,心功能不全,心脏情况不佳,不具备手术及放化疗适应证,考虑内分泌及靶向治疗获益不大,患者要求继续予中药治疗。2013年3月乳癌肿物增大至3 cm ×4 cm,乳腺胸廓处皮肤出现破溃,破溃处渗液,周边红肿。外院予康复新液外洗后外敷云南白药,未见愈合,且面积迅速增大,基底深凹。查体:左乳头凹陷,左乳上限可见一椭圆形包块,大小约6 cm×7 cm。肿物最高处皮肤破溃,基底深凹,呈菜花样,可见脓苔、坏死肉芽、腐肉,伤口极易出血,腐肉难化难脱。渗出量大,滋水淋漓,渗液清稀,伴血腥液渗出。肿块周围质硬,边界不清,周围皮色不变,伴有恶臭(见图1)。予反复换药,抗生素治疗未见缓解。局部辨证属于“阴证”范畴,缺乏“护场”保护,容易内陷及走黄,缠绵难愈。先用生理盐水冲洗溃疡灶,将中药药液(花蕊石打粉、30 g、急性子30 g、蓖麻子30 g、干蟾10g、麝香1g、穿山甲6g、皂角刺15g、乳香10g、没药10 g,14剂,酒、姜汁调匀)加热至37°C,用无菌纱布浸泡湿敷。纱布变凉更换,重复2次,覆盖凡士林油纱2层。溃疡周围予中药(天花粉15 g、姜黄15g、白芷10g、赤芍15g、冰片6g、硫磺5g)打粉醋调外敷,早期每天换药4次,1周后改为每天换药2次。嘱患者注意加强营养。1周后溃疡渗液变清,渗出通畅,局部无明显疼痛,已无臭味,未见溃疡面扩张及加深。2周后溃疡中央出现新生肉芽组织,与基底结合紧密,溃疡边界清晰,大小约5 cm ×5 cm,无明显渗血,少量渗液,色澄清。仍有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继续外用中药外敷,湿敷方中穿山甲加量至12 g,以加强透托之力;加用生黄芪30 g,以托毒外出。3个月后随访,溃疡面积缩小至3 cm ×3.5 cm,溃疡变浅,面色粉红,有新生组织,边界清晰,无明显渗液渗血,无异味(见图2);精神状况好转,乏力减轻,食欲好转,体重较治疗前上升4 kg。参照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溃疡面缩小75%,属于显效(溃疡面缩小>50%,超过1个月未再增大,渗出、恶臭减少)。
癌性溃疡、乳腺癌、“护场”理论
R737.9(肿瘤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自主选题资助2013-JYBZZ-XS-158;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肿瘤科研创新团队资助2011-CXTD-25
2014-02-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71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