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与葆光——《齐物论》中所见的两种自我形态
《齐物论》的思想展开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自我形态:融入世界的言说者和外在事物秩序的建构者,与疏离外在的沉默者和既有秩序的解构者.在持续的言说和开放的反思中不断展开的不同视角和主题中潜含着一个充满内在张力的自我.首先,从万物互殊的本然到异名对举的不齐,最大的变化就是主体的介入.我的显现必须以我为出发点截断万物并由我的认识和命名将万物转殊为异才能完成,“我”的成立是以有限性为前提的.其次,持续面向置身于其中的世界,以及其呈现的事物之道,诘问物我与人我的殊异与冥同的那个思考和言谈,自然地指向了主体视角的建构的持续性和开放性.进而言之,有限性和界限感成为自我不断遭遇外物的经验触发机制,而这些经验又进一步地激生了自反性的省察.有限性为基础的我的显现与建构是必然更是必要的,只有在主体内部两个面相的不齐中才能揭示整全的浑然.主体性在这个意义上完全超越了所谓身心与物我的对象化机制.在整全与浑然的底色中,有限的自我才有持续敞开和不断自反的可能性,也只有在有限的前提下,整全与浑然才为自我提供了一种不断回向并尝试超越的活力.
《齐物论》、自我形态、有限性、整全、浑然
2020-07-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5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