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转型与“儒史相资”——以蒙文通的“禅让”研究为例
在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过程中,经书变成历史研究的材料,经学作为传统的价值体系也随之被历史化.在经学到现代史学的转向中,蒙文通开创的“儒史相资”研究范式,既彰显了现代史学研究的客观性,又保存了经学自身固有的价值,尤为值得重视.“儒史相资”的说法出自蒙文通《儒学五论·自序》:“传曰:‘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盖推本历史之经验,撰为应物之良规.《诗》、《书》六艺之文,先代之成宪也,删之定之,以诵以说.于后言之,则史也固资乎儒.于始言之,则儒也亦资乎史.世益降,史益变,而儒亦益变.儒史相资于无穷,为变不可极.”①“儒史相资”的说法表达了蒙文通对儒学与历史关系的一种认知:儒学的产生有资于先代治世的经验,是从具体历史经验中抽象出的思想与价值;而成为义理系统的儒学,又反过来参与塑造了其所处当下的历史,并成为以后历史走向的价值指导.表面看来,蒙文通只是在对思想与历史的互动关系进行客观描述,但事实上没有这么简单.张志强先生在《经、史、儒关系的重构与“批判儒学”之建立》一文中,深入探讨了蒙文通的观点②.本文则试图透过“禅让”这个具体问题,以近代学术的经史转向为背景,揭示蒙文通“儒史相资”模式的运用,并对这一模式做出评价.
2016-07-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5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