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门“天泉证道”考辨——以“四句教”、“四有”和“四无”为中心的考察
一明嘉靖六年(1527)丁亥夏,王阳明出征前往广西的思恩、田州两地,平定当地的少数民族暴乱.在出征前夕,阳明应两位弟子钱德洪与王龙溪之请,在家乡的天泉桥上阐发了对自己晚年所提出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理解,并对两位弟子的疑难进行了相应的解答,史称“天泉证道”.在“天泉证道”的记载上,《传习录》下、《年谱三》和《天泉证道纪》①是三条最为基本的文献.就三条文献对比来看,其中最为显著的差别就是相对于《传习录》下和《年谱三》而言,在《天泉证道纪》中出现了“四有”和“四无”的提法.
本文为2014年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项目号为JD2014003的科研成果.
2015-10-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1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