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十二宫与道教关系考论
在古代,天文学与星占学的分野十分模糊,两者几乎可以并行而论.在古人看来,天文(星占)学不仅仅是观测记录天体运行的一门纯粹技术,更是一种与政治得失、个人休咎密切相关的知识体系.古代中西方对此的认识基本一致.黄道十二宫作为西方天文星占学的基本理念,发源于巴比伦,完成于希腊,后由希腊东传印度,影响广及欧亚.黄道十二宫原是西人为了表示太阳在黄道(带)上的运动位置而拟定的称谓,与中国古代以赤道观测为基础的天文历法学相互区别,独立发展.隋唐时期,随着印度佛教的不断传人,尤其是密教典籍的翻译,黄道十二宫及其图像逐渐为中土所知,进而对中国原有的天文、历法、宗教、艺术、墓葬礼仪等产生广泛影响.关于黄道十二宫“中国化”的相关问题,郭沫若、王逊、王仲殊、夏鼐、饶宗颐、潘鼐等学界前辈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①,当然,由于研究取向不同,以往学界多集中于探讨黄道十二宫的现代天文学意义及其所涉及的佛教文化流变等问题.对于黄道十二宫进入道教知识体系的时间以及道教对其吸收、衍变、应用等相关问题,虽有所涉及,但还显不足.因此本文拟在通过梳理考证道教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黄道十二宫
N092;P1-09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AZJ009
2015-10-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7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