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亲民”与”新民”辨说
在历来关于<大学>之亲民与新民的争论中,朱王两家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朱子改”亲”为”新”的主要动机在于适应将<大学>义理理学化的需要,但其对于经文的诠释并不符合<大学>文本的思想内容;王阳明主张恢复<大学>古本而复”新”为”亲”,突出了”亲民”的实践品格,更为贴近<大学>文本的原意,却忽视了<大学>古本中客观存在的新民问题.本文主张跳出宋明理学的思维模式,直接返回到<大学>思想的古代源头去探寻”新民”与”亲民”的本来意蕴,并对于”新民”的内涵做出了新的解释.笔者通过考察<尚书>、<诗经>和<孟子>中的相关文献,发现在原始儒家的思想语境中,所谓”新民”是相对于”新命”而言,是新朝子民之意,并不具有性理学的意义.它作为上古思想的遗存被纳入到<大学>内圣外王新的思想体系中,但在<大学>新的思想脉络中,早期儒家经典中关于亲民、新命、新民三者关系的思想线索却变得黯而不彰了,于是导致了后来的种种不同解读,唯有回到”亲民”和”新民”思想的发源处,才能真正搞清它们自身的涵义,进而理清二者关系的本来面目.
亲民、新民、新命、心即理、性即理
B222.1(先秦哲学(~前220年))
2011-09-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97-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