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大学》”亲民”与”新民”辨说

引用
在历来关于<大学>之亲民与新民的争论中,朱王两家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朱子改”亲”为”新”的主要动机在于适应将<大学>义理理学化的需要,但其对于经文的诠释并不符合<大学>文本的思想内容;王阳明主张恢复<大学>古本而复”新”为”亲”,突出了”亲民”的实践品格,更为贴近<大学>文本的原意,却忽视了<大学>古本中客观存在的新民问题.本文主张跳出宋明理学的思维模式,直接返回到<大学>思想的古代源头去探寻”新民”与”亲民”的本来意蕴,并对于”新民”的内涵做出了新的解释.笔者通过考察<尚书>、<诗经>和<孟子>中的相关文献,发现在原始儒家的思想语境中,所谓”新民”是相对于”新命”而言,是新朝子民之意,并不具有性理学的意义.它作为上古思想的遗存被纳入到<大学>内圣外王新的思想体系中,但在<大学>新的思想脉络中,早期儒家经典中关于亲民、新命、新民三者关系的思想线索却变得黯而不彰了,于是导致了后来的种种不同解读,唯有回到”亲民”和”新民”思想的发源处,才能真正搞清它们自身的涵义,进而理清二者关系的本来面目.

亲民、新民、新命、心即理、性即理

B222.1(先秦哲学(~前220年))

2011-09-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97-106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哲学史

1005-0396

11-3042/B

2011,(1)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