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7-9092.2021.01.008
互构与适应:文化治理的乡村逻辑
为什么在江浙沿海既有拔地而起的乡贤馆、复兴的地方节庆,又有"联合土地庙"、"共享祠堂"这样的另类文化建构存在?该文试图证明这是文化治理在乡村互构与适应的产物.它的逻辑在于中国语境下的"强国家能力-强民间社会"形态,以及国家文化体系与世俗文化体系的分野,导致了文化治理在乡村表现为基层政权与民间社会的互构,而在这种互构的过程中,双方不断的适应与调试最终引发了耦合与变异,导致了这种既有正统文化形塑,又有另类文化建构的存在.为了更好地展示这种互构,该文通过四个案例描绘了互构策略的四种类型:物态层面的空间再造与平行表征;行为层面的"征用"与"在场";制度层面的引导规范与形塑传统;观念层面的话语重塑与剧本呈现.最后该文还呈现了这些互构策略的演化过程.
互构与适应、国家与社会、乡村文化治理、逻辑与策略
37
G249.2(群众文化事业)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研究专项"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研究";南京大学2019 年度博士创新创意研究计划
2021-02-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7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