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电流强度电针缓解大鼠胫骨癌痛的量效关系及抑制脊髓GFAP的表达
目的:观察不同电流强度电针与不同剂量吗啡结合缓解大鼠胫骨癌痛的量效关系,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电针与吗啡结合缓解癌症疼痛适宜参数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雌性Wistar大鼠10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组(10只)及治疗组(80只),治疗组按不同电流强度与吗啡剂量结合的2因素3水平组合又分为8组,每组10只.大鼠右侧胫骨上段骨癌造模后第15天起,治疗组以2 Hz/100 Hz疏密波电针“夹脊”穴,给各组大鼠以不同的刺激参数治疗,每天1次,连续6d.检测大鼠治疗前和首次治疗后0 min、1h、2h和5h时及治疗3次后、治疗6次后痛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脊髓背角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结果:首次治疗后0 min、1h和2h时,2 mA电针与1mA电针均有提高痛阈的作用(均P<0.01),但两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首次治疗后5h时,2 mA电针仍有提高痛阈的作用(均P<0.01),1mA电针提高痛阈作用不显著(P>0.05);治疗3次和6次后,2 mA电钎和1mA电针均有提高痛阈的作用(均P<0.01),且2 mA电针的作用优于1mA电针(P<0.05),并与5 mg/(kg·d)吗啡有协同作用(P<0.05).治疗6次后,2 mA和1mA电针均有抑制脊髓背角GFAP表达的作用(均P<0.0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 mg/(kg· d)和2.5 mg/(kg·d)吗啡均无抑制作用(P>0.05).结论:不同电流强度电针缓解大鼠胫骨癌痛的作用存在量效关系,2 mA电针的作用优于1mA电针,并与5 mg/(kg·d)吗啡有协同作用.电针可能通过抑制脊髓背角GFAP表达来实现协同吗啡缓解大鼠胫骨癌痛的作用.
癌症疼痛、电针、针药结合、针刺镇痛、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32
R245(中医临床学)
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2008Q001L;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S30304
2012-08-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33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