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902/j.cnki.zgyz.1003-7969.230133
油茶果采后不同处理种仁代谢组学分析
旨在寻找油茶果最佳采后处理方式,为其后续研究奠定基础,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对油茶果采后不同处理[不处理(F8)、堆沤处理(FC)、去壳摊晒(NS)、带壳摊晒(WS)]10、30 d种仁代谢物进行测定,并用相关软件对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鉴定出1 107种特征代谢物,其中正离子模式和负离子模式下鉴定的代谢物数量分别为763种和344种,代谢物主要为脂类和类脂分子(277种),苯丙烷类和聚酮类(193种),有机酸及其衍生物(172种),类苯(97种),有机杂环化合物(94种),有机氧化合物(84种),核苷、核苷酸和类似物(33种);通过比较差异代谢物不饱和脂肪酸发现,去壳摊晒处理30 d(NS2)vs 10 d(NS1)比较组中检测到亚油酸、顺式-9-十六碳烯酸、8(9)-环氧-5Z,11Z,14Z-二十碳三烯酸、亚麻酸、蓖麻油酸、9,10-环氧十八碳烯酸共6种不饱和脂肪酸,且都表达上调;对差异代谢物进行富集分析发现,主要参与的代谢途径有苯丙氨酸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甘油酯代谢、玉米素生物合成、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氨基酸的生物合成、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综上,油茶果采后最佳处理方式为去壳摊晒30 d.
油茶果、种仁、采后处理、代谢组学
49
TS222;Q591.1(食品工业)
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湖南省十四五应用特色学科林学湘教通2022351;湖南应用技术学院高层次人才启动项目;常德市经济林生态过程调控与高值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科技厅平台项目
2024-08-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5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