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286/j.1001-5213.2021.20.01
胃肠间质瘤靶向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中国专家共识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实体肿瘤,其发病机制主要与KIT、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a(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A)基因突变相关[1-2].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进步和靶向药物的广泛应用,GIST进入外科手术联合靶向药物的综合治疗模式[3-5].尽管靶向治疗可显著改善GIST患者预后,但由于靶向药物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个体差异大,部分患者可因药物暴露量低导致耐药发生或疾病进展[6-7].近年来研究表明,GIST靶向治疗药物的PK参数与临床疗效和/或不良反应显著相关,提示可通过监测血药浓度指导个体化用药[8-10].
胃肠间质瘤;治疗药物监测;伊马替尼;舒尼替尼
41
R969(药理学)
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21-11-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2041-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