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ADC值减低机制及与选取b值关系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ADC值随肝纤维化程度增加而减低的机制及b值取值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建立不同时期的家兔肝纤维化模型30只,对其行DWI.对每只动物在第1次扫描后结扎肝脏左外叶动脉及门静脉肝左外叶支,再次行相同序列MR扫描.分别在肝左外叶和肝右前叶及结扎血管后的肝左外叶选取ROI,测量ADC值.MR检查后取家兔肝脏行病理检查,并按病理结果分期、分组.结果 随肝纤维化分期进展,ADC值逐渐降低,肝左外叶血管结扎后测量ADC值明显降低,但并未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明显变化.随着b值增大,图像质量下降,且ADC值亦逐渐减低.b=300、500、700、1000 s/mm2时,S0期、S1期与S2期、S3期、S4期之间比较,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 300 s/mm2时,S2期与S3、S4期比较,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 500 s/mm2时,S2期与S4期比较,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程度肝纤维化导致ADC值减低的主要原因为肝内微循环障碍导致的血流灌注减少,较小b值对于判定肝纤维化严重程度更有价值.在有效范围内,b值越小,测量结果受血流灌注因素的影响越大,且判定肝纤维化程度越准确.
肝纤维化、扩散磁共振成像、表观扩散系数
27
R-332;R445(医学研究方法)
2011-12-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1756-1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