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水硝酸盐污染原位修复试验
岩溶含水层的极不均一性特征使岩溶水溶质运移受构造、裂隙空间及其发育方向控制;因环境条件复杂,开展岩溶水污染原位修复技术难度较大,截止目前,国内尚未系统地开展岩溶含水层水污染原位修复研究工作.文章选择鲁中南山区典型岩溶发育及硝酸盐污染地段,施工组合钻孔建设修复试验工程,采用"乙醇+葡萄糖"液态碳源和"聚乙烯醇+淀粉颗粒"固态反应器分别进行岩溶水硝酸盐污染原位修复试验.结果表明:浓度500 mg?L-1、1000 mg?L-1的"乙醇+葡萄糖"反硝化溶液对硝酸盐浓度的降解率分别为6.45% 和21.52%;单位长度组成材料"聚乙烯醇3 kg+淀粉颗粒3 kg"、"聚乙烯醇2 kg+淀粉颗粒4 kg"的两种反硝化固态反应器对硝酸盐浓度的降解率分为33.91% 和34.96%.试验证明在裂隙型岩溶地区采用孔组方案进行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技术可行、且能取得较显著效果.修复工程布设方式和试验成果对类似地区开展岩溶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具一定借鉴意义.
岩溶水、硝酸盐污染、碳源、原位修复试验
39
P641;X523(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山东省岩溶发育区地质环境调查》;山东省自然资源厅《硝酸盐污染含水层修复技术示范研究》;山东省地矿局《山东省优质地下水勘查模式》
2020-08-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173-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