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乌江南源上游流域不同岩溶地貌 单元的流量衰减分析
选取云南高原向贵州高原过渡地带上的乌江南源——贵州省三岔河上游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提取其流域内的花渔洞地下河流域与三塘地下河流域的地形指标,分析两者的流量衰减现状,并探讨了岩溶地表形态和岩溶含水介质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花渔洞地下河流域的平均起伏度为73.2 m,可分为高起伏度的Ⅰ区(均值122 m)和低起伏度的Ⅱ区(均值64 m)两个区,其分别占整个流域面积的14.9% 和85.1%;三塘地下河流域的平均起伏度为87.6 m,可分为高起伏度的Ⅰ区(均值106 m)、中起伏度的Ⅱ区(均值81 m)和低起伏度的Ⅲ区(均值48 m)三个区,其分别占流域面积的40.2%,49.7% 和10.1%;(2)花渔洞地下河流域各阶段的衰减系数为0.0003,0.0001,0.00006(0.5 h)-1,总蓄水量达2199.356×104 m3,各亚动态蓄水量分别占总蓄水量的0.1%,9.9%、90.0%;三塘地下河流域各阶段的衰减系数为0.001、0.0003、0.0001(0.5 h)-1,总蓄水量为2310.902×104 m3,各亚动态蓄水量分别占总蓄水量的9.4%、30.8%、59.8%.这表明地面起伏度和衰减动态之间可能存在着关联性,即高起伏度对应岩溶发育强烈的管道流,低起伏度对应导水通道较小的裂隙、溶隙等含水层.
岩溶、地形指标、起伏度、流量衰减、三岔河
39
P931.5(部门自然地理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喀斯特筑坝河流水安全与调控对策"U1612441
2020-08-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154-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