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1.024
学龄前儿童静态站姿平衡及其姿势控制策略
目的 探讨3~6岁学龄前儿童静态站姿平衡能力及其控制策略的增龄性规律和特点,为幼儿体质研究和体育教育实践提供重要参考.方法 2018年1-3月,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杭州市幼儿园105名3~6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2×2×3(本体感觉×视觉×年龄)三因素实验设计方案,分别在4种站姿条件下进行15 s的静态站姿平衡能力测试.依据压力中心(enter of pressure,COP)变化量化考察静态站姿平衡能力,依据COP频域分析和非线性分析量化考察姿势控制策略.结果 在睁眼/硬地条件下,3~、4~和5~6岁儿童的AP_MV和ML_MV分别为18.05,16.00,13.40;13.55,11.03,10.12 mm/s;在闭眼/硬地条件下,3个年龄段儿童的AP MV和ML MV分别为21.01,19.60,15.10;12.20,10.20,10.00 mm/s.随年龄增长,左-右、前-后方向的晃动幅度和平均晃动速度均减小(P值均<0.01).在睁眼/硬地和闭眼/硬地条件下,左-右方向的高频段和前-后方向的低频段均随年龄增长显著增加(P值均<0.01).在睁眼/硬地条件下,3个年龄段AP_MF和AP HF的值分别是29.00,28.61,27.20;7.45,7.44,6.01,前-后方向的中频段和高频段随年龄增长显著减小(P值均<0.01).在睁眼/硬地和闭眼/硬地条件下,3~、4~和5~6岁儿童的ML_FD分别为1.43,1.44,1.52;1.49,1.48,1.56 mm,AP_FD分别为1.58,1.56,1.52;1.63,1.61,1.58,AP_MSE分别为6.81,6.90,5.61;7.25,7.41,6.60.左-右方向的分形维数随年龄增长显著增加,而前-后方向的分形维数和多尺度熵显著减小(P值均<0.01).结论 3~6岁学龄前儿童静态站姿平衡能力随年龄增长呈现非线性变化的特点,5~6岁学龄前儿童比3~5岁的静态站姿平衡能力有显著改善;3~5岁和5~6岁学龄前儿童在静态站姿中的平衡控制策略不同.
生长和发育;线性模型;儿童,学龄前;本体感觉
42
G617.8;R179;G804.49(学前教育、幼儿教育)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F0300502
2021-12-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1708-1711,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