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2-1993.2020.11.038
硬下疳梅毒患者梅毒螺旋体基因分型与神经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硬下疳梅毒患者梅毒螺旋体(TP)基因分型与神经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台州医院接收的104例硬下疳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取皮损组织液,采用三基因分型法(arp、tpr、tp0548)检测TP基因分型,并综合分析判断梅毒基因分型.根据神经电生理检查判断是否发生神经损害,将其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统计不同基因分型患者神经损害发生构成比,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明确影响硬下疳梅毒患者神经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 arp基因分型共12种(14、15、16、17、13、10、16、18、5、7、12、25),tpr基因分型共4种(a、d、h、l),tp0548基因分型共3种(c、f、e).综合分析共分出16种基因分型,其中14d/f构成比(34.62%)最高,其次为15d/f(14.42%)、16d/f(12.50%)、17d/f(9.62%)、13d/f(6.37%)、10d/f(4.81%).硬下疳梅毒患者中共发生14例神经损害,其中TP基因分型为14d/f的患者神经损害发生率为71.43%,其次为15d/f、16d/f、10d/f、5d/f,均为7.14%.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HIV感染、血RPR滴度≥8、脑脊液RPR滴度≥8、高颅内压患者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生组无正规治疗史、血TRUST滴度≥8、脑脊液蛋白浓度≥100mg/dL、基因分型为14d/f患者的构成比高于未发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经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均是导致硬下疳梅毒患者发生神经损害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硬下疳梅毒患者TP基因分型以14d/f型为主,且14d/f型是导致硬下疳梅毒患者发生神经损害的危险因素.
硬下疳梅毒、梅毒螺旋体、基因分型、神经损害、危险因素
29
R759.1+3(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2020-12-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