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2-1993.2014.05.035
廊坊地区中学生无保护性行为特点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了解中学生无保护性行为的特点及其危险因素,为制定适宜的性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危险行为评定量表(RBQ-A)、家庭环境量表简式(FES-F)、流行病学调查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儿童多维焦虑量表(MASC)、Rosenberg自尊量表(SES)、Barratt冲动量表(BI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SSSA)及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量表,对3所中学抽取的141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中学生无保护性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中学生无保护性行为的发生率为4.1%;中学生无保护性行为存在性别差异(P<0.01),男生高于女生;中学生无保护性行为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维度上存在差异(P<0.05),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抑郁情绪、负性生活事件、家庭意外、冲动性、学习压力、焦虑及自尊是中学生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中学生无保护性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加强情绪调节能力、积极应对负性生活事件、适当关注高冲动性中学生对降低中学生无保护性行为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无保护性行为、中学生、危险因素
23
R179(妇幼卫生)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9BAI77302
2014-06-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93-96